外观
Chapter 2 交流电路分析
约 4069 字大约 14 分钟
2025-09-17
首先让我们复习一下复数。
我们知道初等代数里面欧拉公式统一了初等代数届最基本的五个量:
ejθ=cosθ+jsinθ
不过在电路里,我们一般使用 j 表示虚数单位.
我们知道复数三种表示形式等价:
z=x+jy⟷z=ρejφ⟷z=ρ(cosφ+jsinφ).
我们假设这里有个交变电流形如 Imej(ωt+ψ).
重要
根据欧拉公式
Imej(ωt+ψ)=Imcos(ωt+ψ)+jImsin(ωt+ψ)
i(t)=Re[Imej(ωt+ψ)]=Re[Imejψejωt]=Re[I˙mejωt]
ejωt 模为 1、辐角随 t 增大而逆时针旋转。称为旋转因子。
我们不难推出
I˙m=Imejψ
这称为 i(t) 的相量,这是振幅相量——但我们一般较多使用有效值相量
i(t)=2Icos(ωt+ψ)→I˙=Iejψ
默认有效值相量
i(t)=2Icos(ωt+ψ)I˙=P[i(t)]I˙=I∠ψ
反向我们可以用这个式子:
i(t)=P−1[I˙]=Re[I˙ejωt]
ejωt 模为 1、辐角随 t 增大而逆时针旋转。称为旋转因子。
(其实这里完全可以很恶趣味的加上复数的矩阵定义)
Part 1 正弦交流电路
· 基尔霍夫定律
我们知道:同频率正弦量线性组合的相量等于各相量的同一线性组合,那么
a1i1(t)+a2i2(t)=a1Re[I˙1mejωt]+a2Re[I˙2mejωt]=Re[(a1I˙1m+a2I˙2m)ejωt]
a1i1(t)+a2i2(t)→a1I˙1m+a2I˙2m
那我们可以推出:
∑ik=0⇒∑I˙k=0
同理,我们可以推出相应的 KVL
∑uk=0⇒∑U˙k=0
· 相量
我们知道三大元件的伏安关系:
i=Ru,i=Cdtdu,u=Ldtdi
下面我们要将其推广为相量形式.
电阻元件:
u=iR⇒U˙=I˙R
不难发现,电压电流相位关系同相,有效值成正比关系.
电感元件:
uL=LdtdiL⇒U˙L=jωLI˙L
定义感抗:
XL=ωL
单位欧姆,电感电压与电流幅值(有效值)之比等于感抗,相位上电压比电流超前90度.
φu=φi+90∘
电容元件:
i=Cdtdu⇒U˙C=jωC1I˙C
定义容抗:
XC=ωC1
单位欧姆,电容电压与电流幅值(有效值)之比等于容抗 ,相位上电压比电流落后 90 度
φu=φi−90∘

相量变换的重要优点:采用相量变换,并引入感抗和容抗作为 “参数”,则电感和电容元件的微分方程均变为代数方程。
· 导纳 阻抗
(1). 阻抗

对上图电路使用KVL:
U˙=U˙R+U˙L+U˙C=RI+jωLI˙+jωC1I˙
=[R+j(ωL−ωC1)]I˙
令其为 Z ,称为阻抗
Z=R+jX=∣Z∣∠φ
易推出欧姆定律的相量形式:
U˙=ZI˙
阻抗 Z 的电路意义:
Z=R+j(ωL−ωC1)=R+j(XL−XC)
阻抗模:
∣Z∣=R2+(XL−XC)2
阻抗角:
φ=arctanRX=arctanRXL−XC
阻抗三角形:

欧姆定律的相量形式:
形式:
U˙=ZI˙⇒Z=I˙U˙=∣Z∣∠φ
- 阻抗模等于电压与电流有效值(振幅)之比。
- 阻抗角等于电压与电流的相位差。
∣Z∣=IU=ImUm,φ=φu−φi
下面我们给出阻抗角的可能:
φ=arctanRXL−XC
- 当 φ>0 时, XL−XC>0 ,总电压超前于电流。
- 当 φ=0 时, XL−XC=0 ,总电压、电流同相。
- 当 φ<0 时, XL−XC<0 ,总电压滞后于电流。
仍旧是针对阻抗给出的电路图例,我们这次希望求出 R, L, C 的分压:
电流大小:
I˙=ZU˙
使用元件方程:
U˙R=RI˙,
U˙L=jωLI˙,
U˙C=jωCI˙
或者直接使用分压公式:
U˙R=R+jωL+1/(jωC)RU˙,
U˙L=R+jωL+1/(jωC)jωLU˙,
U˙C=R+jωL+1/(jωC)(1/jωC)U˙
结束.
(2). 导纳

根据 KCL
i=iG+iC+iL
i˙=GU˙+jωCU˙+jωLU˙=[G+j(ωC−ωL1)]U˙
令
Y=[G+j(ωC−ωL1)]=G+jB=∣Y∣∠φY
⇒i˙=YU˙
此为并联电路欧姆定律的相量形式。
称 Y 为RLC并联电路的导纳,单位西门子,S

导纳 Y 的电路意义
Y=G+jB=∣Y∣∠φY
Y=U˙I˙=U∠φuI∠φi=UI∠φi−φu
⇒∣Y∣=UI,φY=φi−φu
导纳的模等于电流与电压有效值(幅值)之比;导纳角等于电流超前于电压的相位角。
画相量图,以 U˙ 为参考
I=IG2+(IC−IL)2
· 等效电路
数学推导:
阻抗计算公式:
I˙U˙=Z=R+jX
导纳计算:
Y=R+jωL1=R2+(ωL)2R+j(−R2+(ωL)2ωL)=G+jB
ωL′1=R2+(ωL)2ωL=L+ω2LR2
我们这时候就可以用如下方法分析正弦电路:

· 功率
在电路中,电压 u=2Ucos(ωt) 和电流 i=2Icos(ωt−φ) 通过阻抗 Z 时,
电压和电流的关系可以表示为
Z=IU∠φ=R+jX
瞬时功率: p(t)=ui
我们知道和差化积公式:
2cosαcosβ=cos(α+β)+cos(α−β)
功率表达式:
p(t)=2UIcosαcos(ωt−φ)
=UIcosφ+UIcos(2ωt−φ)
=UIcosφ(1+cos2ωt)+UIsinφsin2ωt
不难观测到:
UIcosφ(1+cos2ωt)≥0
被 R 消耗;
UIsinφsin2ωt
正负交替,在电源与 L−C 间交换
所以我们可以给出以下定义
重要
平均功率: P=UIcosφ ,单位:W
无功功率: Q=UIsinφ ,单位:var
视在功率: S=UI ,单位:VA
功率因数: λ=cosφ
因为,有功功率
P=Scosφ
无功功率
Q=Ssinφ=Ptanφ
所以,视在功率
S=P2+Q2
功率因数代表了视在功率中,有功功率所占的比重。
我们可以在这里给出如下关系:
重要
阻抗:
Z=∣Z∣∠φ
相位角
φ=∠φu−∠φi
有功功率:
P=UIcosφ
无功功率:
Q=UIsinφ
视在功率:
S=UI
电阻元件:
Z=R
相位角:
φ=0∘
有功功率:
UI=RU2=RI2
无功功率: 0
视在功率:
S=I2R=RU2
电感元件:
Z=jωL
相位角:
φ=90∘
有功功率: 0
无功功率:
Q=UI=ωLI2
视在功率:
S=ωLI2
电容元件:
Z=−jωC1
相位角:
φ=−90∘
有功功率: 0
无功功率:
Q=−UI=−ωC1I2
视在功率:
S=ωC1I2
有功功率对应电源的为对外做功的能量的变化率。如电机对外做功转化成机械能的能量。
无功功率对应电源不对外做功的那部分电能,用于建立和维持电磁场,保证设备正常运转,无功功率不是无用功率。
功率表:测得的功率为有用功率,有时读数并不代表某个具体元件的功率

复功率:

复功率是纯计算量,是交流电路功率大综合
S~=P+jQ=UIcosφ+jUIsinφ
复功率的相量计算法:
S~=UIejφ=UIej(ψu−ψi)=(Uejψu)(Ie−jψi)=UI∗
复功率模为视在功率
S=∣S~∣=P2+Q2=UI
复功率辐角即功率因数角
φ=arctanPQ=arccosλ
复功率的实部为有功功率
P=Re[S~]
复功率的虚部为无功功率
Q=Im[S~]
· 例题
已知电路的有用功率为 P,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读数为 I 和 U ,电容大小为 C ,电压源的频率为 f
求解电路的功率因数 cosφ 以及电阻 R 和电感 L 的具体值是多少

解法一:
ω=2πf
电容电流大小:
IC=ωCU
设 R 与 L 支路的电流为 IL,则:
有功功率:
P=UILcosφL=UIcosφ
cosφ=UIP⇒arccosφ=±φ
总电流平方关系(由相量合成):
I2=(ILcosφL)2+(IC−ILsinφL)2
根据 代数学基本定理 ,我们很容易知道有两组解
代入已知条件:
ILcosφL=UP
不妨令
ILsinφL=s,ILcosφL=a
可以推出:
(IC−s)2=const
求支路功率因数角:
φL1=arctanas1
φL2=arctanas2
电阻与电感参数计算:
P=IL2R⇒R=IL2P
ILU=ZL⇒ZLsinφL=ωL
XL=ωL=ZLsinφL
代数即可.
解法二:使用相量法
电容电流大小:
IC=ωCU
且电流方向:
cosφ=UIP⇒arccosφ=±φ
所以我们可以设定主干路电流为
I˙=I∠±φ
电容支路电流为:
I˙C=ωCU∠90∘
然后我们可以根据功率:
P=∣I˙−I˙C∣2R
求出电阻阻值,
进而求出电感.
Part 2 磁耦合元件
· 互感
一个线圈电流所产生的磁通会穿过邻近的另一个线圈,称为磁耦合现象

磁耦合一般可以用于能量传输和信号传递(无线充电)
互感磁链:

- Φ11:线圈1的自感磁通
- Φ22:线圈2的自感磁通
- Φ21:线圈1对线圈2的互感磁通
- Φ12:线圈2对线圈1的互感磁通

自感磁链:
{Ψ11=n1Φ11=L1i1Ψ22=n2Φ22=L2i2
互感磁链:
{Ψ21=n2Φ21=M21i1Ψ12=n1Φ12=M12i2
- L1 、 L2 称为自感系数,简称自感
- M12 、 M21 称为互感系数,简称互感,单位:H
- M12=M21=M ,表示一个线圈对临近线圈产生感生电压的能力。
定义耦合系数
k=Ψ11Ψ22Ψ21Ψ12=L1L2M0≤k≤1
互感磁链相对自感磁链越大,则 k 越大,因此 k 的大小代表了线圈磁耦合的紧密程度。
k=1 ,称为全耦合。
由耦合系数算互感:
M=kL1L2

自感与互感磁链方向相同
{Ψ1=Ψ11+Ψ12=L1i1+Mi2Ψ2=Ψ21+Ψ22=Mi1+L2i2
自感与互感磁链方向相反
{Ψ1=Ψ11−Ψ12=L1i1−Mi2Ψ2=−Ψ21+Ψ22=−Mi1+L2i2
问题: 如果不画出线圈绕向,如何知道自感磁链与互感磁链的方向关系?
规定: 当两个线圈中的自感磁通和互感磁通方向相同时,流入(或流出)电流的两个端子称为同名端,标记*。

u1=−e1=dtdΨ1=L1dtdi1±Mdtdi2u2=−e2=dtdΨ2=±Mdtdi1+L2dtdi2
互感电压,可正可负,取决于 i2 的方向和同名端
自感电压,若 u2 和 i2 为关联方向,则为正
相量表示:


u1=L1dtdi1±Mdtdi2u2=±Mdtdi1+L2dtdi2
转换为相量表示:
U˙1=jωL1I˙1±jωMI˙2U˙2=±jωMI˙1+jωL2I˙2
· 耦合元件化简
(1). 串联等效化简.

正串:
列KVL方程得:
u=u1+u2=(L1dtdi+Mdtdi)+(Mdtdi+L2dtdi)
=(L1+L2+2M)dtdi=Leqdtdi
等效电感
Leq=L1+L2+2M≥L1+L2
反串:
列KVL方程得:
u=u1+u2=(L1dtdi−Mdtdi)+(L2dtdi−Mdtdi)
=(L1+L2−2M)dtdi
等效电感
Leq=L1+L2−2M
(2). 并联等效化简.
同名端并联:
异名端并联:
(3). T形等效.

· 空心变压器
空心变压器的两个耦合线圈分别称为一次侧线圈和二次侧线圈,当一次侧线圈连接电源(或信号源),二次侧线圈连接负载时,电能(或信号)从一次侧线圈通过磁场耦合方式传递到二次侧线圈。

空心变压器中我们要做的假设很简单——为了便于计算,我们需要将耦合元件两侧的电路等效到一侧,所以我们需要引入反射阻抗的概念使得计算相对更为便捷和直接。
一次侧等效:
一次侧、二次侧电压方程
{jωL1I˙1+jωMI˙2=U˙1jωMI˙1+jωL2I˙2+Z2I˙2=0
一次侧看进去的等效阻抗
Zeq=I˙1U˙1=Z2+jωL2(ωM)2+jωL1=Zr1+jωL1
二次侧对一次侧的反射阻抗
Zr1=Z2+jωL2(ωM)2=Rr1+jXr1=Z2(ωM)2
二次侧等效:
一次侧电流
I˙1=R1+jωL1U˙s
开路电压
U˙oc=jωMI˙1=R1+jωL1jωMU˙s
等效阻抗
Zeq=R1+jωL1(ωM)2+jωL2=Zr2+jωL2
一次侧对二次侧的反射阻抗
Zr2=Z1(ωM)2
· 理想变压器

我们以常见变压器为例:
假设一:全耦合,耦合系数 k=1 。
{ψ1=N1Φψ2=N2Φ
ψ2ψ1=N2N1=n
磁链之比,等于匝数之比。
e2e1=−dtdψ2−dtdψ1=N2N1=n
感应电动势之比,等于匝数之比。内部表现。
假设二:忽略线圈电阻
{u1=−e1=dtdψ1=N1dtdΦu2=−e2=dtdψ2=N2dtdΦ
u2u1=N2N1=n
电压之比,等于匝数之比。
假设三:不计涡流损耗
安培环路定律
∮lH⋅dl=N1i1+N2i2
不含涡流,只含线圈电流
假设四:磁导率 μ 为无限大
∮lH⋅dl=∮lμBdl=∮l0dl=0
N1i1+N2i2=0
i2i1=−N1N2=−n1
或者不计损耗且磁导率为无限大,则磁场能量密度
Wm0=0.5B⋅H=0
不耗能、不储能,变压器的瞬时功率为:
p=u1i1+u2i2=0⇒i2i1=−u1u2=−n1
对实际变压器做如下假设便成为理想变压器:
(1)全耦合,耦合系数 k=1;
(2)忽略损耗,包括铜损耗和铁损耗;
(3)磁导率 μ 为无限大。
理想变压器只有一个参数,并且用代数方程来描述;而互感要用微分方程组来描述,极端量变导致质变。

i2i1=−u1u2=n1
Part 3 电路频率响应
· 谐振
更新日志
2025/11/16 07:18
查看所有更新日志
a98b9-el于f41af-statistics于b8160-adding于348a6-add statistics于5551e-physic于ecdcf-re于c9ee8-plume于a8b03-cybernetics于a28aa-a于



